中国兰州网10月10日消息 死亡率100%,有人送进病房就停止了呼吸,没有人能挺过3个月……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患者是微笑着离世。
10月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今年主题是“生命之疼,未必发生”。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科病房,记者耳闻胰腺癌父亲在女儿婚礼三天前离世的错过与无奈,目睹“临终关怀老人”弥留时刻的安详与从容。
【见证1】
53岁胰腺癌晚期患者:
为了见证女儿婚礼始终积极配合治疗
赵先生今年53岁,胰腺癌晚期患者。赵先生身体硬朗,平时很少生病,直到2015年单位体检时被确诊患有胰腺癌。尽管多次接受治疗,病情却一步步恶化,被家人送至宁养科。马宁护士回忆说:“他第一次来宁养科的时候,精神状态特别好,一个人来打点滴,从家走到医院,再走回家。”
赵先生出现腹胀,每天到医院抽水治疗。“今年9月,他每天都住在病房里,亲属们在身边陪护。他不止一次提起,女儿要在10月10日举办婚礼,亲戚们都在帮忙准备婚礼,他一定要见证女儿最幸福的那天。”马宁回忆说:“他以前状态还可以,但身体状况突然恶化,很快就不能下地走路,连说话声音也特别小。”
赵先生每天卧床不起,意识也逐渐模糊。女儿每天都会到医院看望,哪怕是在晚上。为了见证女儿的婚礼,赵先生始终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不论是吃药、打针还是打点滴,他都会努力配合医生,让身体往好的方面转化。他开始用平常心面对自己的绝症。”
5天、4天、3天……国庆长假即将结束,女儿婚礼日益临近。“还有3天,就是女儿的大喜之日,他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就在10月7日,赵先生病情恶化,完全丧失意识,始终处于昏迷状态,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
中午11时,家属们为了减轻他的疼痛,流泪同意停止用药,将其身上的针管全部拔掉。“女儿泪流满面,坐在父亲床边沉默不语。”家属们守在病房里,与赵先生一起度过他生命中最后的11个小时。当晚10时,赵先生永远离开了还有3天就举行婚礼的女儿,没能将女儿交到新郎的手中。
“人在即将离世的时候,虽然失去了意识,但是仍有听觉,能够听到身边人的话。家人们把握最后的时间,把掏心窝的话说给他听。”
【见证2】
75岁胃癌晚期患者:
从不相信到接受现实过节回家特别开心
患癌一年才知真相从激动到平静
王先生今年75岁,胃癌晚期患者。2015年9月,他被确诊罹患胃癌,尽管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病情仍然恶化。
昨日下午3时,记者在得到老人与家属同意后,走进宁养科病房。老人刚刚打完点滴,正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浮云。看见记者到来,老人笑着摆摆手,示意女儿拿来两个板凳。老人耳朵有点背,平时由俩女儿照顾。
“我父亲对疼痛特别敏感,所以没有化疗,一直寻找其他的治疗方式。他现在没有疼痛感,只是有腹胀的状况,平均每两三天抽一次水。抽水以后,是他状态最好的时候,能吃能喝。”大女儿向记者介绍说:“他平时睡觉特别轻,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午休期间,我们都得坐在走廊里等着。”
在患癌一年后,他终于从小女儿口中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刚开始告诉他的时候,他并不相信,情绪特别激动。他以为我们在骗他,后来医生也找他谈。我们就告诉他:消极也是一天,积极也是一天,心情好对治疗有帮助。他逐渐接受了现实,心情也变得平静了。”
最爱吃麻辣烫国庆节回家包饺子
大女儿回忆,父亲年轻时候身体特别棒,“他当过兵,身体素质一直挺好,后来下海,开过饭店、养过货车,还做过运货的生意。可能是下海的那几年比较累,再加上平时爱吃咸的,出现严重胃溃疡。他经常吃止疼片,身体很长时间都没恢复”。
确诊胃癌晚期后,老人住进了宁养科病房。“才来到这里的时候,没有独立的病房,一间房间内有三名患者。有整天爱说话的,他就特别烦躁,心情也一直不好,后来找到了独立的病房,情绪好了很多。”
王老一直担心“为什么我的肚子里有水”。经过定期抽水治疗,老人的病情与情绪都得到缓解。他想吃啥家人就给买点啥。“老人喜欢吃人参,我们就回家给他做人参汤。他最喜欢的是麻辣烫,现在我们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也不限制他吃什么。”
尽管王老吃的花样挺多,但是他吸收的营养远远赶不上抽水时抽走的营养,“我原来体重140斤,现在只剩下118斤,浑身都剩骨头,还感觉没劲”。
“他在这里算是状态最好的患者,前两天还能下楼遛弯、晒太阳。”大女儿说,国庆节期间把老人接回家两天,“他特别开心,给我们包了不少饺子。他回到医院状态也特别好,现在的求生欲望特别强。”
爱唠嗑讲得最多的就是年轻时候的事
老伴陪他吃早饭,晚辈轮流照顾他。“他爱好下棋,以前没生病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他下棋,现在为了让他休息,不怎么下了。”
王老平时就是热心肠,在宁养科病房讲得最多的就是年轻时候的事。“谈起这些事的时候,他神采飞扬,特别自豪。他还说过下海做生意时吃过的苦,在火车上不舍得买坐票,晚上就躺在地上睡。还有一次用货车运货,好几天没睡好,从车上掉下来把牙磕坏了……”
“我父亲特别喜欢跟医生、护士唠嗑,唠嗑以后精神状态好很多。就在前几天,有护士从丹东老家给父亲带回酸汤子面,老人特别开心!吃到老家的面,让他念念不忘。”
医生:面对死亡应该是一种很坦诚的态度
“我们病房的患者病情都比较危重,有的是胃癌,有的是胰腺癌,而且后期大多伴有疼痛。来我们病房的患者,有的当天就不行了,也有的患者能挺一段时间,但最长也就两个多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科主任王玉梅说,“从2005年开始,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近几年,我们国家越来越关注这个日子,今年达到了最高峰。不仅是我们,国内其他地方也在做艺术行动,就是用一些特别文艺的形式纪念这个日子。”
王玉梅说,有80%的疾病最后发展成了肿瘤病,而且有的疾病不可治,有些患者的腿脚逐渐不能动,像老年痴呆、慢性肝病、肾病、艾滋病等患者,他们都生活在阴影中。
当患者出现了心理问题,抑郁了、焦虑了,到了不可治愈的时候,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缓解,同时还可以用药来解决。“但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有死亡教育,其实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是一种很坦诚的态度,应该直视死亡。”
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患了肺癌,但当时老人不知道病情。家属在是否告诉老人实情的问题上很纠结,“老人的女儿在老人住院之前,在宁养科病房走了很多次,她发现其他患者的家属都很平静。”但想到告诉老人实情的问题,家属都认为老人肯定会无法接受,“但最后老人听到后很平静,他说‘我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看到老人如此平静,老人的家属很感动。“后来老人在医院‘走’的,当时家属都在场。我们希望的是老人离开后,他的家人能很快回归社会,但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关注。”
王玉梅说:“宁养科病房约有20名患者,他们都是住院、出院,阶段性的治疗。2010年和2014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做了一组数据在论文上发表,两种患者相比,参与临终关怀的患者生存期延长了2.7个月,而且生活质量更高。”
志愿者:很多人到死还有很多话埋在心里没有表达
昨日下午,临终关怀志愿者屈景林告诉记者,他每个月去宁养科病房,主要是对临终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也有志愿者同伴每周都会过去。
屈景林告诉记者:“很多老人因为患有绝症,都会出现癌痛,那种悲观与绝望也会伴随他们,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和家属都能够直面现实,在患者最后的生命时光,彼此可以敞开心扉倾诉。因为有的患者直到死亡那天,也不知道自己得的是绝症,他们和家属都有很多话埋在心里没有表达。”
“临终关怀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屈景林也希望通过本报,呼吁更多人关爱临终老人,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老人坦然面对、微笑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