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院网

<a href=健康新闻" />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快讯 > 健康新闻 > 正文

孩子开口晚眼神躲闪,该怎么办?专家意见看这里

发布时间:2016-09-03 17:57:23   来源: 点击:

  上周日,钱江晚报一篇《爸妈只顾玩手机,女儿3岁不会叫人》的报道引发了家长对孩子语言发育的忧虑。第二天,钱报微信“浙江名医馆”通过“好运宝宝”微信群举办了一场语言发育类主题微课,约请来了中美两位儿科专家,短短两小时内吸引了4000多位年轻妈妈参与。这是浙江名医馆线上四大妇儿社群首次实现国际化社群直播、转播。

  权威儿科专家联合咨询

  开课半小时就被家长“霸屏”

  老一辈家长养育孩子,可能觉得孩子吃得饱、长得快就行了。到了全面二孩时代,科学育儿的理念越来越被80后、90后家长所接受,他们更偏向于积极、主动的养育方式,在孩子生长发育存在问题时,及时干预。

  微课开始前,“好运宝宝”微信群秒速加粉。一群满员,仍有几百个粉丝等待加入,医馆君果断增开二群、三群……加上之前孕妈QQ群,共有4000多粉丝围观参与。

  开课仅仅半个小时,直播就被家长们的百余个问题“霸屏”了。为啥那么火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上课的专家很权威,经验非常丰富。

  资深儿科专家、浙大儿院保健科邵洁主任,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语言病理专业、语言发育障碍康复专家Janine教授联合咨询,这是浙江名医馆成立全国首个妇儿名医集团后尝试的第一次国际化社群直播,以“互联网+中外专家”在线会诊的方式,给家长们带来育儿新理念、新方法。

  要是你错过了这场中美专家直播,也别遗憾,扫一扫左侧二维码,添加医馆君(微信ID:zjrbmyg)为好友,再加入好运宝宝微信群,医馆君已经为你打包了育儿干货和直播回顾。

  浙大儿院邵洁主任透露,尽管目前儿保科门诊中有约三分之一患儿因语言问题就诊,但往往与孩子的其他问题并存,比如宝宝喝奶不定时、睡眠黑白颠倒等等。为此,浙江名医馆还将联合儿童保健名医团队——邵洁医生团队,从母乳喂养、免疫接种、体格发展、行为习惯、情绪管理等方面继续开设育儿微课,帮助大家养育健康的宝宝。请继续关注微信“浙江名医馆”预告哦。

  线上听完专家直播

  铁杆粉丝直奔医院就诊

  多台手机即时对讲,两位专家时而讨论会诊,时而分享理念,火花不断。

  邵洁主任从医30多年,和患儿、患儿家长沟通也特别有方法。遇到提问,她总能用简明易懂的比喻,穿插在每个家庭育儿场景里,帮助家长们理解。

  Janine教授是第一次为中国家长做在线咨询,尽管不会中文,但她一边答疑一边不忘和家长拉家常,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在儿子小时候经常参加社区、邻里之间的聚会、交流,经常带着儿子和年龄相仿的孩子接触,孩子们在一起,语言、行为等学习、分享得更快更好。

  当然,家长粉丝们也特别“铁杆”,直播活动刚结束,家住杭州滨江的瓜妈就带着孩子瓜瓜赶到了浙大儿院就诊。3岁的小瓜存在一个幼儿的普遍问题——很多发音不标准。“k”和“g”不会发,“瓜”读成了“da”,“公鸡”都念成“dong鸡”,瓜妈犯难了,会不会是语言发育障碍啊?该怎么纠正呢?“我刚在线问完邵主任和Janine教授,她们建议带孩子来看看,我就立马来医院了。”

  宝贝的眼神躲闪不对视

  可能有交流障碍

  “26个月的男宝,还不会说话,1岁半的时候会说单个字,现在偶尔会说简单的词。但是很少和父母眼光交流,叫他总不理睬,但很喜欢我们抱抱。这是不是自闭症的症状?”

  微课直播一进入咨询时段,来自杭州的粉丝萌萌妈就不停发问。为了不让问题沉底,她愣是复制粘贴了5遍,刷屏了群聊,期盼专家解答。

  身在省儿保办公室的邵洁主任将萌萌妈的问题翻译给了Janine教授,即时商量,通过手机语音回复:“一般孩子在出生后数天,便能和大人眼神对视了,虽然眼睛不能调焦,但能在妈妈喂奶的距离才能看妈妈的脸。2~4个月龄时,婴儿就能追踪看物体了,还和大人有互动的微笑;4~10个月,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喜欢与大人玩互动游戏,如‘躲猫猫’;10~18个月龄有情感共享,如指着东西要妈妈看,顺着妈妈的眼光和手指的方向去看东西,这个称之为共同关注。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人互动玩‘躲猫猫’,没有眼神的对视接触交流,没有共同关注,那就要高度警惕孩子有没有交流障碍了。”

  邵洁主任在直播中总结了几个关键步骤促进宝贝语言发育,家长们不妨触类旁通:

  1、要耐心聆听孩子说话。比如俯下身子听,听完尝试理解孩子要表达的内容,再做出回答。

  2、经常跟孩子说话,用清楚的发音、缓慢的语速和婴幼儿说话。比如常常和孩子说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告诉孩子事物的名称、用途、大小、颜色等,并扩展孩子的词汇量,比如说:“对,这是卡车,你看它后面是什么?哦,是车斗,可以干什么用呢”,以鼓励孩子思考和表达。

  3、鼓励正确的发音。如果孩子发音不准,表扬孩子的尝试并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他所说的话。

  孩子说:”妈妈,这是苹果(duo)”。你可以用夸张的口型回答:“对,这是苹果,红色的苹果”,“看,这是花朵,红色的花朵”。让孩子学习辨别“duo”和“guo”的发音差别,并自行矫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的眼神,清晰、正确的发音和夸张的口型演示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表扬孩子的尝试也很重要,不要让孩子感到受挫而退缩。

  遇到类似不看人、不爱说话的情况,家长怎么做才是正确干预呢?Janine教授的沟通方法很实用。

  上周五,钱报记者去了一趟浙大儿院儿童保健科的早期发展训练室,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下Janine教授与28个月大的自闭症患儿小贝的互动。5分钟不到,不会中文的Janine教授已经和小贝“打成一片”。

  过招第一回:Hi!Hello Baby!Janine教授拉高了音调,挥动着玩具,坐在离小贝半米不到的地板上,试图引起小贝的关注。但小贝依然醉心积木,连看都没看她一眼,全程一副“淡定姐”的神态。

  过招第二回:随后,Janine教授和学生们慢慢地靠近小贝,围坐在她身后。教授握住小贝的手,一起玩积木游戏,模仿小贝的动作。当教授打开了小贝的玩具盒,小贝警觉地关上了盒子,但依然没有眼神交流。

  过招第三回:Janine教授趁着小贝不注意,藏起了玩具盒,这下小贝急了,小脑袋左顾右盼找玩具,她的视线落在了Janine教授的手上,抬头和教授对视,眼神里流露出一股“我找到了的惊喜”。

  邵洁主任解读:

  小贝从进入房间自顾自玩耍,基本是忽视周围的人,没有和大人有眼神交流,不关注别人发出的信号和表情,玩耍时重复动作,这些是自闭症患儿的常见表现。

  而Janine教授在做康复训练时,通过打招呼、坐得近、模仿孩子的动作逐渐培养亲近感,体现出和小贝共同关注某个事物,引起共鸣,引出孩子的共同关注。

  Janine教授也给出了建议:

  小贝父母日常在引导孩子时要耐心,一起玩、示范给孩子看、培养孩子的共同关注,才能逐步训练孩子眼神交流,最后再有语言的理解、表达和交流的发展。

推荐信息